終末世界生存建設《Surviving the Aftermath》Switch 中文版評測心得

GameLIFE_STA_01

芬蘭的 Iceflake Studios 開發、Paradox Interactive 推出,於 Steam 推出的《Surviving the Aftermath》正式經由 SEGA 推出了 PS4、Switch 家用主機中文版。基於過去 Iceflake Studios 推出的《Ice Lakes》、《Race Arcade》等遊戲,主打末日世界生存的《Surviving the Aftermath》確實有點超出想像,但會在 Steam 版發售後仍決定中文化移植家用主機,也表示了在遊戲面獲得一定水準的評價,才會被廠商所注意到。

本作舞台建立在「世界已經毀滅過一次的未來」,也沒有什麼文明,資源短缺,能搶則搶,還要面對終末世界發生的各種災難。但人類就是很頑強的生物,總是會在絕境中活下來,但能不能「活下去」又是一回事。玩家的遊戲目的就是要在什麼都短缺的空曠區域中,從一個小小的帳篷開始做起,想辦法打造出人類可以正常生活的殖民地。

在過去報導中筆者也一度提到,本作雖然有教學模式,但其實沒有很詳盡,不如說是「教學指示」,一開始時會先請玩家設定遊戲中的環境狀況,例如土地肥沃度、資源殘存量等,說穿了就是決定這輪的遊戲難度,筆者會建議第一輪就先挑選最簡單的狀況,先熟悉熟悉環境。

當選好要白手起家的第一個成員後,就會正式進到空曠的大地上,首先就是遵照指示蓋帳棚跟發信號彈請人來居住。初期教學會簡單地指示玩家要做哪些事情,基本上就是看看系統訊息、注意畫面哪裡有發光或標示要玩家點選。初期就先老實點照教學指示「一樣一樣」做,不要想一口氣做很多事或同樣事做很多次,這樣很容易初期就發生資源短缺。

再來就是留意四周的廢棄物,會找到塑膠跟水等資源,再去設定搬運材料到哪些地方,確保資源後就是設置收集食物的打獵小屋以及確保水源的水井等等。以一款經營遊戲的初期來講,其實發展蠻快的,一下子就讓玩家進入要掌控很多資訊的狀況。但可能在進入遊戲狀況外,可能還有別的事情要先習慣。

《Surviving the Aftermath》畢竟是來自 PC 的遊戲,因此操作概念都是以滑鼠為準、相容性也是以 PC 為基準。這次移植家用主機最大的優勢就是中文化,但不是沒有其他方面的問題。例如移動游標,點選地圖上各種小圖示的物件,類比操作自然是沒辦法像滑鼠操作那麼順暢;其次起動遊戲跟讀檔進入遊戲地圖的讀取時間也有長到超過 10 秒。只能說遊戲方式等方面,這遊戲多少還是跟家用主機的相性不好,為了中文化而玩的玩家多少要去忍受這些問題。

遊戲一開始因為資源不足,就算有居民搬進來可能也還是無殼蝸牛,還要思考資源回收的狀況、建立大門防止部份外來災害。讓玩家進入狀況雖快,不過要使自己的殖民地開始能正常運作,還是得花上點時間。但只要開始運作,會因為各種人才搬入而慢慢解決問題,例如有些居民可能是特定領域的專家,就可以安排他們協助殖民地的運作。

不過居民也是有設定幸福數值的,除了資源短缺、環境不好外,居民們也是有各自的問題,作為經營者,有時也是得傾聽他們的不滿,回應他們的需要。在內部環境慢慢穩定後,就要開始去面對「外面」的問題了,例如派出去外面收集食物或資源的人被野生動物襲擊、前往受到核災污染的地區導致人員生病等等。

但只靠居住區域周圍的話,資源一定會不夠用,所以無論如何一定要探索外面世界。從居民中挑選適合的專家,指定戶外的地點讓他們去探索。當然不是每一趟都能保證順利,過程中可能會發生意外導致居民不幸喪生,由於屍體也可能造成汙染,玩家還需要蓋墳場來埋葬這些難以迴避的犧牲。

像這樣每件事就是因應人們的需要循序漸進就是這遊戲的基本遊玩流程。有人受傷就是蓋醫療院、準備武器跟提升打獵技術來對付戶外的威脅、資源穩定後就要考慮開發農業自給自足、為了保持殖民地衛生就要蓋廁所等等。逐漸地,玩家的殖民地就會設施越蓋越多、規模越來越大。

整體來說,《Surviving the Aftermath》算是很標準的經營類遊戲,玩家要看著一大堆數據跟小圖示去分配、選擇指令、等待成果。不過遊戲概念其實沒有那麼複雜,就是「循序漸進」,缺 A 就想辦法補充 A、B 的狀況不好就靠開發收集解決、C 出問題就檢查是不是有沒蓋過的設施等等,跟普遍經營類遊戲相比,流程算是比較簡單好懂了。

不過隨著遊戲進展或難度提升,天災人禍發生的頻率也會增加,運氣不好時可能會讓長時間的心血被一次天災給徹底摧毀。但反過來說,遊戲主題就是要玩家在「逆境」中想辦法維持人類的生存,這也可以說是遊戲有挑戰性的一個地方。對喜好經營類遊戲跟獨特背景的玩家來說,這款是有可以一試的空間。


相關報導︰《Surviving the Aftermath》遊戲總監 Lasse Liljedahl 受訪報導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