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擋殺魔、神擋殺神:為什麼外星人都懼怕第一世代雷神之錘動力盔甲─《HALO》歷史速成班

影片和文本無差異,只是供各位有不同的閱讀選擇罷了~但還是建議各位看影片,因為有圖有聲。喜歡的話可以訂閱喔~粉專也有更多 Halo 《最後一戰》和其他遊戲的資訊,歡迎逛逛^^

盔甲總覽

雷神之錘計劃將斯巴達戰士改造成……煥然一新。是我無法幫你們鍛鍊的層次。我無法詳細解釋──ONI 那個該死的鬼東西還在現場旁聽──你只要相信哈爾西博士就是了。

──富蘭克林.門德茲對約翰 117 說

雷神之錘動力盔甲,是種先進的戰鬥外骨骼系統,由 ONI 的材料大隊研發,旨在提高斯巴達戰士的速度、體力、反應力。雷神之錘一詞,是北歐神話中索爾使用的錘子的名字。

根據 4 代智庫長所說,雷神之錘動力盔甲是她的計劃之一,目的為幫助人類繼承責任信念。這套軍事盔甲是哈爾西博士的畢生心血結晶,每套裝甲的價格都可以拿去造一台小型軍艦,可知一點也不便宜。

雷神之錘動力盔甲與以前開發過的戰鬥外骨骼系統不同,這套盔甲並非參考或延續以前的經驗,而是從零開始打造。這套盔甲也為往後的動力/半動力盔甲提供紮實的基礎。每一代的雷神之錘動力盔甲都由主要的基本部件組成,像盔甲外層由多層超強合金打造,並添加了一種會折射的塗料,能消散能量武器的攻擊火力;襯裡填滿乳膠以調節溫度,乳膠的密度會隨體溫自動改變;緊貼操縱者肌膚的是能吸收濕氣的布料,而生理監視器會隨時調整布料的溫度和服貼性;裝載在盔甲裡的電腦將與神經植入物互通訊息;內部結構還有不具一定形狀的活性液晶金屬,能讓穿戴者的力量加倍、反應速度提高到正常人的五倍……等等。

盔甲為完全密閉,可以實行艙外活動,也能於有毒環境下活動,還可以過濾毒素與細菌。對 EMP 攻擊與輻射完全不怕,不必擔心穿到一半就被癱瘓到動彈不得。最具革命性的技術,在於盔甲擁有超高密度光纖記憶體,因此能充當載體,讓 AI 完整運作。通常情況下,要有一定大小的飛船與設備才有足夠的能力讓 AI 大展身手,所以光只靠盔甲本身就能讓 AI 完全發揮實力,實屬驚人。除此之外,AI 還能更有效率地幫助穿戴者使用雷神之錘動力盔甲。

與軍方常規的神經植入物不同,斯巴達戰士的神經植入物是經過特製;這種特殊的神經植入物有兩片核心處理器,與大腦連結。大腦傳來的電化學訊號會轉化為數字代碼,沿著軸突往下到肌肉,再由該處的感應器去接收這些數字代碼並傳給電腦。運動神經元撞擊肌肉後,盔甲的電脈衝會讓某種物質(polymerized lithium niobecene)產生反應,使的優先軸變形並相互疊加,最後會越來越短且越來越厚;反之,如果運動神經元停止撞擊肌肉,那這些不斷疊加的組件又會滑回原位。被撞擊的肌肉纖維會對運動神經元作出反應,這波訊息會傳到盔甲上;肌肉抽蓄時,這股力量會被盔甲的力量乘數電路加速,透過正回饋迴路來加大使用者的力量。使用者只需用想的,就能在一瞬之間運作挺重的盔甲──從思考到盔甲做出反應之間,幾乎沒有時間差。

雖然這套盔甲本身是極度開外掛的存在,但仍得搭上基本配備,才能達到完美狀態、順利完成任務。與傳統的槍套還得額外用帶子繫在身體上不同,磁性槍套能省下穿戴的麻煩,直接將武器用磁鐵吸在盔甲上。另外以真實性來說,《瑞曲之戰》的盔甲比較符合常理,因為你會看到大大小小的袋子、彈帶……等等,這些可以幫助斯巴達戰士整理配備、視任務需求來增加/減少配置。抬頭顯示器(HUD)提供大量資訊,比如準心、護盾狀態、雷達、導航點、彈藥量……等等。

這 30 年來,雷神之錘計劃的意義也非單指盔甲,而是一種技術的突破、人類的自我挑戰;雷神之錘動力盔甲並不是傳統的防彈衣,而是前所未有的生物力學,人類可以直接駕馭並不斷改進;雷神之錘動力盔甲,是人類軍事上的一大躍進,且是打贏戰爭、避免被滅絕的重要關鍵。

以上提到的各種配備與技術,不會再於介紹各型盔甲時重複,只會提哪種設備或技術有升級或更新。

盔甲剖析
盔甲剖析

歷代盔甲

在哈爾西博士提起雷神之錘計劃之前,其實 UNSC 海軍就已對戰鬥外骨骼系統有些研究,設計並生產了一些原型。哈爾西博士在開始雷神之錘計劃初期是有回頭看這些研究,但認為這些設計過時且限制不少,所以從頭來過。說真的,如果沒有哈爾西博士這位大開外掛的女科學家,全人類的未來不知會走向何方。

西元 2511 年,哈爾西博士與斯坦福斯中將討論了一些第二代斯巴達戰士計劃的事情,並認為這些戰士應搭配一套盔甲,隨後在個人日記裡思考該為這個計劃取什麼名字。研究期間,她認為可以運用反壓電效應來打造一副盔甲,提升斯巴達戰士的力量。一直到西元 2515 年,雷神之錘計劃才正式展開。

(思考的名稱如下:泰坦、阿爾戈英雄、奧德修斯、奧林帕斯、祖魯、克洛諾斯、普羅米修斯、盔甲、涅墨西斯、代達洛斯、維京、海克力士、海柏利昂)

接下來的十年,在真正能被運用在戰場上的盔甲被製造出來前──也就是四型(Mark IV)投入實戰前──研究團隊製作出三種原型武裝。哈爾西博士最初的構想是將雷神之錘動力盔甲視為一切技術的基礎,之後如果幸運研發出新的裝備就慢慢加上去,不斷改良與更新。不過 ONI 卻於西元 2535 年時強制將盔甲分類、編號,目的是藉由這種編排順序來控制財政預算,這也讓哈爾西博士很討厭。

早期第一型(Mark I)

《瑞曲之殞》漫畫裡,第一世代第一型外骨骼跟 ODST 盔甲很像。

ONI 第三處於瑞曲星的城堡基地研發早期第一型外骨骼系統,然後在鯨魚座 4 號星的大馬士革材料試驗所組裝,起碼生產了 40 套。穿上早期第一型外骨骼系統,可讓使用者的奔跑速度達到每小時 32 公里,並能舉起兩噸重的物品。肩膀可掛載能自動瞄準的重型武裝。不過要能運作這些大又笨重的外骨骼系統,前提是大量的電,因此要嘛得用有線插頭,要嘛就是無線供電;然而在戰場上可沒有那個時間與空閒讓你能慢慢充電,因此實用性大減。

早期第一型外骨骼系統只能用作搬重物與訓練,教官們穿上這些過時盔甲保護自己,以免被經過強化改造手術的斯巴達戰士徒手打死。訓練期間,約翰 117 曾表示訓練教官們可以搭配多一點的武裝與裝備,像是雷達、紅外線感應器,這樣才能讓斯巴達戰士充分發揮。

早期第二型(Mark II)

早期第二型外骨骼系統沒有圖片,只有文字敘述。第二型與第一型相似,但更輕且瘦,機動性大大提升。特殊的折射塗層能消散爆裂物帶來的影響。於真空狀態下如果某部位意外破裂,某種密封系統能快速發揮作用。只不過第二型仍得依賴電力運作,所以在戰場上也不好發揮。

早期第三型(Mark III)

相比前輩,雖然 ONI 最終也廢棄早期第三型的研發,理由都是電力問題,不過第三型有投入實戰。西元 2513 年,武器研究設施 T12A 的獵人計劃開發小組突破了第三型的限制,成功打造出使用無線充電技術的赫倫汀三型(HRUNTING Mark III),又稱獨眼巨人號。

《星環戰役》裡,獨眼巨人號主要用來修復 UNSC 火靈號的動力核心。《星環戰役 2》裡則替獨眼巨人號加上武裝,能有效攻擊流放者。

第一世代第四型

第一世代第四型(Mark IV)

以雷神之錘計劃的真正意義來說,第四型其實是哈爾西博士首個開發出來的「真正」戰鬥外骨骼系統。不過前段也提到,ONI 藉由強制編排順序來控制財政預算,所以才有這種編號問題。

第一世代第四型於西元 2525 年 11 月 27 日起正式服役,首戰即摧毀了星盟的不屈不撓號輕型巡洋艦。重 453.6 公斤的第四型直到西元 2551 年 11 月 24 日才被第五型取代,為使用最久的型號。第四型之所以能確實投入實戰且大大反轉人類的劣勢地位,在於成功解決供電問題。第四型使用的是核分裂反應爐,內建在盔甲裡,能提供無限的電力,這樣就可以省去充電的麻煩。不過核分裂反應爐有些技術限制及缺陷,所以西元 2535 年後就全面改換成核融合反應爐。

人類─星盟戰爭初期,為了強化斯巴達戰士的能力,海軍啟動了「鈷計劃」(Project COBALT),為藍隊配備與眾不同的武裝。像約翰 117 的配置為行動隱身衣,跟徘徊者級潛艦能隱形的技術是一樣的;弗萊德 104 配備碳纖維刀片,射程超過 100 公尺;琳達 058 配備噴射背包;凱莉 087 配備偵察無人機,能即時分析戰場。

西元 2535 年,第四型雷神之錘動力盔甲為 UNSC 最昂貴的武裝,製作盔甲所需的費用跟造一艘驅逐艦差不多──維基百科顯示阿利.伯克級驅逐艦要價 18.4 億美金,提這個只是讓大家比較好參考,畢竟實際上也不知道《HALO》的驅逐艦要花多少錢;而且現實世界也不只一種驅逐艦──雖然很貴,但效果絕佳。第四型相比一般士兵的戰鬥盔甲更能有效防彈,也能承受更大的攻擊力。不管是對付叛軍還星盟,都能以少擊多,且往往都能給予致命一擊、重創敵人。

整個人類─星盟戰爭期間,第四型歷經了不少升級與更新,這些不斷試驗的項目對科學家與斯巴達戰士來說都是寶貴的經歷,以求完善雷神之錘動力盔甲。另外要注意的是,不管換了多少種因不同的戰鬥需求而開發的變體,它們都是第四型,像《瑞曲之殞》動畫與漫畫、《航向黎明》影集、《星環戰役》1 跟 2、《光環傳奇》……等等作品,雖然外觀都不一樣,但皆為第四型,所以不能用外觀來判斷,必須用性能來了解。

第一世代第五型

第一世代第五型(Mark V)

第四型是雷神之錘計劃的基礎,而在基礎之上的改良則是技術的突破。第五型有兩個重大更新:能量護盾與搭載 AI 功能。

西元 2542 年──第四型服役 17 年後──研究團隊著手開發下一型的雷神之錘動力盔甲。在哈爾西博士的領導下,研究團隊從第四型吸取到的各種經驗做出種種更新與改進,對第五型完善再完善。盔甲採用新設計,且用更好的材料製作。

多虧了從戰場上繳獲豺狼的能量護盾,研究團隊得以逆向分析,從而破解能量護盾技術的秘密,將其應用到雷神之錘動力盔甲上──40 名科學家和技術人員花了 20 年的時間才成功破解星盟的能量護盾──大大提高了斯巴達戰士的存活率。能量護盾在遭遇攻擊時會逐漸消耗,但只要找個安全的地方暫時躲開攻擊,能量護盾就會慢慢充電。雖然有在第四型測試能量護盾,但結果並不是很成功。

另外,我知道各位肯定有個疑問:既然第五型才有能量護盾,那《星環戰役》裡的斯巴達紅隊,他們穿的第四型雷神之錘動力盔甲怎麼也有能量護盾?我只能跟你說這只是單純的遊戲性而已,讓遊戲更好玩,沒有什麼黑科技。

一般來說,必須要有個設施或艦艇才有足夠的空間與設備讓 AI 完整運作。不過哈爾西博士解決了這個問題,讓盔甲成為移動載體──當然,斯巴達戰士的神經植入物也是得特製才能搭載 AI。盔甲內建的超導電腦能搭載 AI,存在於斯巴達戰士的心智和盔甲之間的介面,能大大縮短斯巴達戰士的反應時間。除此之外,AI 還可以提供各種情報給斯巴達戰士,協助他們作戰。

西元 2552 年 8 月 29 日,約翰 117 是首位測試第五型的斯巴達戰士,他成功撂倒數名 ODST、越過蓮花型反坦克地雷區、摧毀三十毫米口徑的機槍、躲開天鷹號的導彈與機關炮,漂亮地完成任務。值得注意的是,士官長在天鷹號的導彈來襲時用手撥開,沒有讓導彈直接命中身體,而是在他旁邊的地板炸開──爆炸的衝擊彈飛了士官長,能量護盾用盡、鮮血濺得頭盔到處都是、阿基里斯腱斷裂,但約翰 117 仍活了下來。

以上資料是《瑞曲之戰》遊戲出來前的官方製作與測試資料,以下則是因為《瑞曲之戰》遊戲推出的關係,Bungie 得修改一下內容,才能將這些資料塞進原本的世界觀。

第五型最先開發出來的版本被編號為第五型[B],由私人企業秘密開發,而非 ONI 的材料大隊。第五型[B]與第五型的最大差異,在於不能搭載 AI,其餘功能則都一樣。西元 2551 年 11 月 24 日,第五型[B]少量發給第三代斯巴達戰士,像貴族小隊使用的就是第五型[B],只不過每個人都再根據自己的需求稍加改良;獵頭者小隊也是使用第五型[B]。

第五型才剛登場沒多久,星盟就入侵瑞曲星,第二代斯巴達戰士皆換上最新戰甲前往應戰,但仍損失慘重。第五型直到西元 2552 年 10 月才被第六型取代。《最後一戰:瑞曲之戰》與《最後一戰:戰鬥進化》使用的都是第五型。

雷神之錘動力盔甲/黑色

雷神之錘動力盔甲/黑色

雷神之錘:黑色,是雷神之錘動力盔甲的「臭鼬工廠」(skunkworks)原型,可能屬於雷神之錘先進硬體計劃,由設於韓國城南的絕密實驗室製作。瑪格麗特 053、羅馬 143、奧圖 031、維克多 101 組成的斯巴達黑隊即使用這套盔甲,約從西元 2552 年夏天左右起配備這套盔甲投入實戰。

雷神之錘:黑色的 HUD 可以看到五公里外,利於遠距離偵察。黑色盔甲有利使用者躲在暗處不被發現,不過面甲為金色。裝在手臂上的審訊器是種喇叭翻譯機,可以將外星語轉成英文,也能將英文轉成外星語,說給外星人聽。裝甲可搭載AI,像AI愛奧娜就進入維克多的頭盔裡。這套雷神之錘動力盔甲也有能量護盾。不過作為原型,雷神之錘:黑色也有一些缺陷,像是盔甲無法精準顯示海拔,因此無法實行三維追蹤。

雷神之錘:黑色在經過多項與星盟的實戰測試後,被正式納入雷神之錘計劃,並被編號為第六型。

第一世代第六型

第一世代第六型(Mark VI)

第一世代第六型是最後一款被廣泛生產的型號,約於西元 2552 年 10 月發給少數倖存的第二代斯巴達戰士,並在人類─星盟戰爭結束後沒多久就被第七型與第二世代雷神之錘動力盔甲陸續取代。星盟入侵地球前幾個小時,瑪麗亞 062 穿著第六型,於韓國城南與 ODST 進行測試後,就將這套盔甲交給位於開羅航站的約翰 117。

第六型雷神之錘動力盔甲同樣吸取了前兩代的經驗與教訓,強化針對輻射與 EMP 的部分,也升級了過濾毒素與細菌的過濾器。更重要的是,第六型的護盾充電速度比第五型快,這對斯巴達戰士來說能更快獲得保護;安裝在盔甲背部、提供能量護盾動力的融合包更小更輕。第六型相比第五型也更小、更流線,因此被敵人攻擊的部位也就相對較小。能讓穿戴者的力量加倍、反應速度提高的活性液晶金屬也有升級。斯巴達戰士與 AI 的神經連結系統也獲得強化。除了上述提到的主要配備,雷達、減低武器後座力的執行器也有升級。

線路特區 1-4 一戰,黑色一號的頭被獵人壓去撞先行者的終端機,雷神之錘:黑色保住了瑪格麗特 053 一命。瑪瑙星之戰,弗萊德 104 被獵人的燃料炮直接命中,所幸沒有失去生命。從以上兩例可知,第六型確實在一些場合下發揮了它堅固的作用。

在能吸收濕氣的布料的上層為液態壓凝膠,研究團隊有顯著升級,能保護斯巴達戰士免於重擊傷害。瑞曲之戰剛開打時,多數穿著第五型的第二代斯巴達戰士因為搭乘的鵜鶘號於空中被毀,在沒有空降設備的狀態下得「硬著陸」。弗萊德 104 命所有人將液態壓凝膠加壓到最大,才保住多數戰士的性命,但犧牲了不少人。3 代一開始,穿著第六型的士官長跳出聖鑰級戰艦時也是如此操作,才得以保命。

《最後一戰 2》與《最後一戰 3》裡,士官長使用的都是第六型。《最後一戰 4》使用的則是第六型 MOD,Cortana 於士官長沉睡時使用奈米技術改造、升級第六型。

第一世代第七型

第一世代第七型(Mark VII)

第一世代第七型於西元 2553 年 1 月推出,是第一世代的最後一個版本,配發給娜歐蜜 019。雖然第七型更輕,還有先進的奈米修復技術,以及透過導尿管來回收尿液,但因成本很高、製程複雜,所以未大量生產,反而被成本更少的第二世代雷神之錘動力盔甲取代。

第七型早在西元 2535 年時,哈爾西博士就有於她的個人日記裡提到。第七型的最大特點為能只穿著盔甲就進入躍遷空間,然後回到正常空間;通常一艘具有躍遷能力的飛船會因為體積過大而被偵測到,但如果只是兩公尺左右的物體就極有可能躲避敵方的偵測系統。另外護盾系統還能自行運用,將能量護盾「塑形」,可以部份重疊或變成翼型,跟先行者的硬光技術很像。關於塑形護盾的部分,我的理解是使用者可以將護盾集中到某塊區域以增加防禦能力,比如知道敵人要打胸部,就將全身上下的能量護盾都集中在胸部好加強防禦。

那麼以上,就是第一世代雷神之錘動力盔甲的所有介紹。希望各位會喜歡~


粉絲專頁:阿Ben

Halo社群歡迎您的加入:

Halo最後一戰-台灣粉絲團
Halo最後一戰-台灣論壇
Discord

留言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