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心得】體驗比理解重要的遊戲——《Keeper》  

本次評測使用 Xbox Series X 主機 

提到 Double Fine,腦中總會浮現「怪得很有靈魂」這句話。這間工作室從《Psychonauts》到《Broken Age》,總能在奇想與人性之間找到微妙的平衡。他們的作品不是追求爽感或技術炫技,而是用遊戲這個媒介去講述那些「只能透過遊戲才能理解」的情感。也正因如此,我總是期待他們的每一部作品——因為你永遠不知道接下來會被帶去哪裡。 

《Keeper》是一場只有五小時的旅程,但它更像是一場夢,一場你在醒來後仍想抓住的幻覺。它講述一座孤單的燈塔與一隻海鳥的相遇——沒有對話、沒有旁白,只有光與動作之間的默契。遊戲用一種幾乎宗教般的靜謐氣氛去包覆玩家,讓你沉浸在那個既溫柔又詭異的世界裡。 

從第一幕開始,《Keeper》的視覺表現就像是一幅會呼吸的畫。筆觸感的紋理、誇張的地形比例、夢境般的透視構圖,讓整個島嶼呈現出一種超現實的律動感。你穿梭在蜿蜒的珊瑚洞穴與被植物吞噬的廢墟間,遠方那座彷彿永遠在注視你的山峰,像是命運的象徵,又像一種召喚。每個地區都有獨特的性格——從粉色花粉飄散的原野,到由齒輪與鐘擺構成的古城,每一幀都像藝術家在畫布上留下的即興筆觸。 

遊戲沒有 HUD、沒有地圖,也沒有語言提示,所有的資訊都藏在顏色與聲音裡。當你靠近新地區,光線會變得冷冽或柔和,音樂的節拍也會轉換成不同的節奏。這種「無聲的導引」是 Double Fine 一貫的拿手戲——它讓你不是在「通關」,而是在「體驗一個被時間遺忘的世界」。 

遊戲配樂為這場旅程注入靈魂。鋼琴、弦樂與電子音彼此交疊,旋律在溫柔與不安之間擺盪,有時像潮水一樣起伏,有時又只剩一盞孤燈的閃爍。音樂與場景的契合度之高,讓我在幾次停下腳步,只為單純聽那段旋律與風的對話。 

在玩法上,《Keeper》的機制看似簡單,卻極具巧思。你操作燈塔,能發射光束照亮世界,或推倒障礙、催生藤蔓與橋樑;而海鳥夥伴則負責觸發遠方的機關,形成雙角色互動的節奏。初期的謎題多半線性,像是教你理解光的反射與範圍;但隨著進度推進,關卡會開始要求兩者的時機與空間協作,例如讓小鳥啟動開關的同時,用光線延伸平台或阻止敵人靠近。 

特別的是,遊戲的互動並不全是功能性的。許多場景裡,你的光線能喚醒植物、讓石像顫動、或讓遠方的生物隨之發出回應。這些不影響通關的反饋,卻構成了遊戲最獨特的魅力——一種「世界在呼吸」的感覺。那份生命力讓整個島嶼不再只是舞台,而像一個有意識的存在,正在默默觀察你。 

關卡節奏也頗具變化。每個區域都像是獨立的篇章,從柔光的森林、陰暗的洞窟到蒸汽與時鐘交錯的城市,每一段都以新的視角固定鏡頭呈現,彷彿重現了九〇年代冒險遊戲的電影構圖。Double Fine 巧妙地用這種「限制視角」反而放大了空間感,讓每一次推鏡都像在看藝術電影。 

不過,《Keeper》終究不是以挑戰性取勝的遊戲。它更像是一場氛圍體驗:你解謎、探索、前進,但目的並非克服,而是「理解」。當你在光影與機關間前行時,你也在逐步拼湊那個關於孤獨、陪伴與重生的寓言。 

結束遊戲後,我有種說不出的感覺——既滿足又空洞。那五個小時充滿了奇觀與細節,但回頭看,卻又好像什麼都沒有真正留下。就像從夢中醒來,你確信自己曾經去過某個地方,卻怎麼也記不起它的樣子。 

《Keeper》不是一款會讓你沉迷的遊戲,但它會讓你思考「為什麼有些遊戲不需要讓人上癮」。Double Fine 用最柔軟的方式提醒我們:遊戲也能是詩,是畫,是情感的形狀。燈塔與海鳥的故事或許簡單,卻在光與影之間,照亮了那份我們以為早已遺忘的浪漫。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