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評測使用 Xbox Series X 主機
1997 年上映的《星艦戰將》是一部看過就不會忘記的電影,導演用大量的血漿跟裸體鏡頭包裝,實則在諷刺視人命為草芥的法西斯主義。當年的電影並非一上映便大獲好評,而是在多年後才重新受到人們重視。
人類殖民外星球,遭遇原生蟲族,這一聽就是改編遊戲的好題材。過去確實也有幾款遊戲改編自《星艦戰將》這個 IP,但那些遊戲絕大多數不是桌遊,就是即時戰略。這些遊戲並沒有不好,只是沒有辦法忠實還原電影的氣氛,直到這款《星艦戰將:滅絕》。
遊戲在去年的 5 月 17 日就已經有搶先預覽版,過了一年半正式版才終於上線。正式版目前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遊戲的 Bug 不少,跨平台沒有辦法搜尋好友,不能搜尋戰隊,戰役模式不能選關,超爛的優化讓遊戲很容易閃退。但這些問題並不能澆熄我誓死報效國家的決心。
作為正式版才加入的單人模式,製作團隊特別請來電影主角強尼瑞哥的演員卡斯柏范迪恩擔任配音,不過我們在遊戲中並不是扮演強尼瑞哥,而是由他組建的特別行動部隊。
單人模式的經費可能都花在演員授權上,所以整體感覺空洞到有些敷衍。一共 25 個任務,每個任務只需要 5 分鐘,而且都是在陰暗的洞穴裡。任務之間沒有關連性,也沒有任何故事劇情可言,甚至開頭跟結束都是字卡,沒有過場動畫來增加幾分代入感。這種水準的內容,還特別找回當年演員來助陣,實在有種大材小用的感覺。
單人模式的拉垮屬實可惜,不過多人模式做為主要賣點,完全能夠支撐起遊戲的內容量。遊戲任務有四種,推進、探測、蟲群和巢穴。推進要清除著陸區,完成階段性任務。探測要一邊保衛基地,同時還需要一隻敢死隊,前往挖掘素材。蟲群則是很典型的持久戰模式。巢穴比較特別,只有四名玩家要深入蟲巢安裝核彈。
推進跟巢穴的敵人數量比較少,玩起來沒那麼過癮。探測跟蟲群就是真的有做出爽度。看著成群蟲族前仆後繼,踩著同伴的屍體進攻,緊張的同時還有點興奮。槍聲與爆炸聲交織成一片,伴隨著隊友的怒吼和蟲族的刺耳嘶鳴,震耳欲聾。每一次子彈命中目標,都能聽見甲殼破裂的脆響,混合著濺射的液體噴灑四周。
基地建設幫遊戲加了不少分。地圖數量有限,製作團隊用隨機的方式來降低遊戲的重複感,基地建設也讓同一張地圖有不一樣的遊戲體驗。不同玩家會有不同的建造方式,蟲群出現的位置也是隨機生成,每場戰鬥都是全新的體驗。
一款電影改編遊戲最重要的就是讓玩家有回到電影的感覺。這款遊戲在這方面做得很徹底。讀取時能看到最經典的軍隊洗腦廣告,圖片是士兵被蟲子肢解,標語卻要人們克服恐懼加入軍隊,完全掌握到電影諷刺的精隨。
加入中場也非常有意思,遊戲會播放一段新聞畫面,展示現在的戰局。看著子彈燃焰點亮戰場,蟲族的屍體逐漸堆積成山疊滿外牆,內心就會有種抑制不住的興奮,迫不及待想要投身加入戰場,為熱血奮戰的同袍,為地球出一份力。
真正上戰場遊戲氛圍的渲染也很棒,16 人的團隊合作真的有作戰的感覺。6 個兵種都有各自能發揮的高光時刻。重裝兵適合鎮守第一線,架著機槍對蟲族傾瀉子彈。醫療兵在重裝兵身後幫忙補血,還有清理漏網之魚。突擊兵能掃描場上的敵人,標記出每一隻活著的蟲子。狙擊手躲在高處,狙殺後方的砲手蟲。爆破兵需要清除場上的屍體,避免蟲群湧進基地。工程兵要在基地的前線,負責補充子彈跟修理圍牆。
進到遊戲語音或是打個字,其他玩家就馬上滿足需求。特別是撤離的時候,會看到跑在前面的玩家,建立一道防線,替後方的玩家提供火力掩護,讓所有人都能平安撤離。戰爭中手足的情誼就是這樣建立的。
戰場的興奮與緊張,遊戲刻劃的入木三分,戰場的絕望也是表現的淋漓盡致。探測任務蟲群出現的時間很難掌握,有時脫離大部隊在採集點,蟲群突然鑽開地面發動突擊,那是躲也躲不了,只能死命扣住扳機,淹沒在蟲群之中。就算很幸運躲到高處,等到主武器跟手槍的子彈都耗盡,才會發現地面蟲群的數量一點也沒有減少。那個時候只能拔出小刀,殺一隻算一隻。在第一人稱的視角下,蟲潮來襲時才會知道自己真的很渺小。
總結來說,《星艦戰將:滅絕》是目前市面上最還原電影的遊戲,無論是對法西斯主義的嘲諷,亦或是殺戮帶來的快感與戰場的殘酷。但遊戲雖然說是正式版,功能的不齊全和糟糕的優化,都給人還在測試的感覺。畢竟是服務型遊戲,只要還在更新都還有變好的希望。